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教学动态>>正文

威廉希尔中文网站各专业相关经典书目



来源: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年04月28日 12:36 




地理科学专业

一、《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

蔡运龙著,商务印书馆

简介

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家如何认识地理学?他们提出了怎样的地理学思想?追溯地理学家发表的学术文献,或为一条适合的途径。但从海量的中英论文和著作中检索并理解地理学家们的思想,并非一件易事。《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作为一本文选类著作,收录、编译了部分已发表的西方地理学经典论文和著作,为读者理解地理学经典思想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是蔡运龙和比尔·威科夫(Bill Wyckoff)主编的书籍,由商务印书馆于2011年出版。参编人员包括蔡运龙、叶超、陈彦光、阙维民、李双成、周尚意等26位地理学研究者。该书各篇以所解读论著的发表时间为序,涵盖了1864年至2006年间46位学者的50篇(部)论文、书籍、专栏文章等文献。其中包括一些已译介到中国的名著,而更多的是中国读者知其名但不得其详,甚至还不知其名的经典。目前,我国地理学界的文选类书籍甚少,少量已出版的文选类书籍也多是单一学者的个人研究文选,《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作为收录和解读地理学领域思想的文选,便成了其中的珍品和经典。

书中各篇的行文基本上包含学者介绍、论著主要观点、学者及其论著影响三方面内容。编者先是介绍学者的生平并突出其学术经历,读者可以通过此部分把握学者的个人特征,辅助理解学者学术成果的产生。而后编者将学者的代表性论著的主要观点译为中文,详细地解读学者的地理学核心研究成果,可以帮助读者跨越检索和语言阻碍,快速了解西方地理学经典思想与方法。最后,编者大多会总结学者及其论著在学术界的地位,呈现地理学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此外,该书行文论述严谨,详细的原文出处均置于脚注,为读者追溯原文、品读论著的原汁原味搭建了桥梁。

该书解读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包括:马什1864年出版的《人与自然》,哈特向1958年发表的论文《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地理学概念:从康德和洪堡到赫特纳》,哈维1969年出版的《地理学中的解释》,段义孚1976年发表的论文《人文主义地理学》,哈雷1989年发表的论文《解构地图》,威尔班克斯1992年发表的论文《地理学的挑战与机会》,格里奇2002年发表的论文《地理知识的性质》,等等。这些西方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案例,涵盖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地理分支学科,大致反映了西方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阶段:传统地理学、“科学的”地理学、“人本的”地理学、多样化的地理学。

作为一本出色的地理学综合评述著作,《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建构了西方著名地理学家的谱系,可以方便地理学、地理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能为中学地理的一线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材料。

推荐理由: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迅速抓住经典论著原作的精华。这样的解读不仅本科生和研究生需要,普通读者也可以据此了解地理学,学者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可谓一举三得。此外,每篇文章的原文出处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读者如果觉得有必要,还可以据此方便地查阅原文,作更深入的阅读,或进行对照阅读。总之,通过阅读该书,可以方便而快速地了解欧美地理学的发展和概貌,刺激我们思考相关的问题,甚至可能激发学术研究的灵感。

、《地理学与生活

[美]阿瑟·格蒂斯/ [美]朱迪丝·格蒂斯/ [美]杰尔姆·D.费尔曼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地理学是古老的学科之一,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地理学与生活》分为自然、人文、区位和区域分析的四篇,一共13章。它分为六部分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

《地理学与生活》告诉我们:咱们许多日常生活中关注的话题,其实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畴,比如:学区房就是地理学,去哪个国家移民是地理学,交通拥堵问题也是地理学。为什么农村大部分人口要向城市迁移,归根结底还是地理学。向我们介绍了地理学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什么样的职业和地理学相关?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我们实际生活的相关性。例如: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

许多人从“地理学”一词只是联想到事物位于何处。例如,缅甸和乌拉圭等国家、廷巴克图(现名通布图)和阿拉木图等城市,石油、铁矿等自然资源,它们都位处何方?

有些人以自己知道哪些河流最长,哪些山脉最高,哪些荒漠最大而自鸣得意。

这些关于世界的实际知识是有价值的,它可以让我们把当前事件放在应有的空间位置。当我们听说某处的一次地震或某处的一次袭击时,至少知道发生在哪里。

正如知道人体器官的名称和位置,并不能使一个人会做外科手术一样。知道事物的位置,只是走向了解事物为何会在那里,以及是哪些事件和过程决定或改变了它们分布的第一步。

为什么地震通常发生在土耳其,而不是俄罗斯?为什么山地在美国东部是浑圆的,而在美国西部则高峻而崎岖?为什么讲法语的人在加拿大集中在魁北克省,而不是加拿大其他地区?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地理学家集中注意力于人类的相互作用和社会群体彼此之间,以及它们同环境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寻求了解自然与文化的空间格局“怎样”和“为什么”随着时间持续变化。

地理学家既研究自然环境,也研究人类对环境的利用。

例如,为了解释巴西人为何每年燃烧大片热带雨林,地理学家要利用以下知识:亚马逊河流域的气候与土壤,人口压力,失地现象,巴西农村对更多农业区的需要,国家外债状况,中纬度地区市场对于木材、牛肉和大豆的需要等。

为了解焚烧森林的环境后果,还需具备以下知识:地球上氧和碳的平衡,焚烧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酸雨,臭氧层损耗,以及砍伐森林、土壤侵蚀和洪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由此可见,地理学是研究空间和空间所容纳事物的学科。

推荐理由:

通过阅读本书,能够让我们重新认识地理学,而且它是一本很好的通识类书籍,从知识面和知识深度,从横向和纵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易于广大社会读者阅读,能给读者带来不一般的提高。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1、《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

作者:格雷戈里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简介

全书主要以年代为序,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展过程、各时期的研究途径,展望了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展示了自然地理学家对塑造自然地理学学科形象所作的贡献。全书内容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涵盖了1850—198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考察了该学科近今的各种研究途径。第三部分展望了该科学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特别关注在优选尺度和文化层面上的创新之路。结论部分为未来自然地理学提供了一种视角,为其发展提供了一个背景。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方向的多样化,学术界对该学科的兴趣与日俱增,更加关注学科方法和哲学基础;同时,该学科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受数量比和系统论的影响,也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然地理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环境过程、景观演变、年代学、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和学科应用。《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对此类国际学术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技术途径;展示了自然地理学家对塑造自然地理学学科形象所作的贡献。自然地理学日益关注环境变化与环境管理,作为对这样一门多样化学科性质的介绍,本书内容全面,文笔流畅,是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教学人员和学生的必读之作。

推荐理由

该书具有如下特点:1.注重科学思想、认识论的归纳分析;2.关注学科发展中社会要素的影响;3.独特视角阐述自然地理学的价值;4.重视对青年学者学科研究的指导。

2、《地理学中的解释》

作者:大卫.哈维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简介

大卫·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是西方地理学的一本当代名著,专门论述方法论的系统著作。《地理学中的解释》共六编二十四章,讨论了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地理学解释中理论、定理和模型的作用,地理学解释中的语言等,是地理工作者为提高理论水平,掌握西方当代地理学方法的一本必读书。大卫·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是西方地理学的一本当代名著,专门论述方法论的系统著作。《地理学中的解释》共六编二十四章,讨论了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地理学解释中理论、定理和模型的作用,地理学解释中的语言等,是地理工作者为提高理论水平,掌握西方当代地理学方法的一本必读书。

作者在数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发表了了八篇论述地理学方法论和理论问题的论文,由轮廓性的概念上升到完整的理论体系,终于完成了这本著作。本书是第一本关于新地理学哲学的重要著作,至今对西方地理学界的影响仍然很明显。

推荐理由:本书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从实证主义哲学立场总结了数量革命的方法论。这是第一本地理学方法论专著,是理论地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1.《发展中的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

来源:威廉希尔中文网站吴传钧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推荐理由:该书是我国杰出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的自选文集,全书分为五部分:回顾一生经历、投身地理事业、跑遍祖国各省、活跃国际学界、摘录业余活动。内容涉及: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国土整治、持续发展、区域地理、地理教育诸多方面,再加上吴传钧院士为缅怀师友所写的纪念短文,以及各种媒体对吴传钧院士活动的评介的材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值得本专业师生阅读。

2.《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

来源:威廉希尔中文网站户思社,刘越莲,李九全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推荐理由:《人文地理》是中国地理学会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至2008年4月已编辑出版了100期。创刊以来,始终以追踪理论前沿、引领研究方向、占领学术高地为己任,坚持专家办刊,走精品化、专业化、国际化道路,使刊物在国内外始终保持了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连续多年人选CSSCI期刊。 为了集中展现《人文地理》多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弘扬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激励学界同仁不断奋进,对《人文地理》以往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优活动。编辑部本着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的原则,采用论文引用率、专家打分、综合评定的方式,提出了建议授奖名单。经中国地理学会九届十四次常务理事会议研究,决定对吴传钧"发展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文地理学"等71篇优秀学术论文进行表彰并汇集出版。

该书包含了一百期《人文地理》杂志的优秀论文,所收论文质量高,观点新,始终追踪理论前沿、引领研究方向、占领学术高地,非常值得本专业师生阅读。

旅游管理专业

1、管理大道、曾仕强、北京大学出版社

2、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

3、八次危机、温铁军、东方出版社

1管理大道、曾仕强、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及推荐理由:

中国管理哲学和儒家的智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管理哲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加入了一些道家和佛家的观念。儒家管理哲学,实际上便是“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讲什么?就是讲我们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代表全部,那就叫以偏概全。《大学》这一本书,一直被当作初学入德之门,以致不能发挥真正的大用,实在可惜。《大学》是世界上非常值得珍视的管理哲学,我们将对其重新加以诠释,希望能够回复其原来的面目。

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领域,那就是经验、科学、哲学和艺术。实务经验,一直是大多数管理者所凭借的指南。我们常说一回生、两回熟,经验累积起来,当然熟能生巧。很多管理者自认不必学习便能够管理,凭借多年经验,便能媳妇熬成婆。而且搞了这么多年,难道还需要他人的教诲?于是我行我素,置管理的科学、哲学和艺术于不顾,却也日复一日,过得相当舒适。

有些人缺乏经验或者有了经验仍觉得有学习的必要。这些人求知心切,大多一头栽进管理的科学领域。从此开口数据,闭口信息,视经验为险区,却看不见哲学和艺术。于是整天紧张忙碌,口中念着一些英文代号,不停地追求什么“新的理论”,似乎看书听课都来不及,哪里有什么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实际的管理?

有朝一日,发现这些理论不过是某些学者或者管理顾问为求取良好积点所制造出来的风潮,心里不免兴起一种念头:这些提出理论、制造风潮的学者或顾问,如果让他们实际经营一家公司,不知道会不会按照他们自己所说的去实施,而成效又是如何?尤其是数据不足、信息有限的时候,很容易弃科学于一旁,掉进迷信的深渊。求神问卜,请大师灌顶开示,充当慈善委员,改名易字,顿时神通高于一切,沾沾自喜。

常见许多管理者,有如钟摆一般,摆荡于科学和迷信两端。对于哲学和艺术,则一下子跳越过去,无所涉猎。手里拿着数据,心里想着明牌。眼里看着信息,心中向往神灵。看起来阴阳兼顾,迷信和科学互补,实际上是由于缺乏哲学素养,以致始终难能安身立命。

本书是曾仕强教授对“大学之道”的精妙诠释,从文化的高度,揭示了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同时,通过充分阐述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应用的实践问题,点明了中国管理哲学是个人安身立命,企业安和乐利的可行之道。本书文笔犀利幽默,见解独到,且不乏对现实问题的解析,融可读性、思想性及实操性于一体。信手拈来,皆为中国管理精髓;字里行间,尽是智者的思索结晶。

目前大学的管理学教材,绝大多数都是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产生于西方文化的管理理论,是否适合中国?所以,了解和学习中国的管理哲学、思想和理论就很有必要。曾仕强教授专研中国式管理、中日美管理比较、中西管理思想比较、大易管理等,被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

2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及推荐理由:全书的主脉络是纵横双向解码中国经济,还原了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鲜活画卷。纵向看中国经济的沉浮,从19世纪前的辉煌到近现代的衰落,再到如今的兴起,在历史长河中辨析演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横向按城乡或部门剖析,由于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由来与改革按照两条线索讲述:一条线是农村的改革,关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改革后相关的问题如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另一条线则聚焦城市改革问题,分析了1978年前后城市改革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城市改革的难点和出路。然后分专门章节回顾国企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最后讨论了时下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新农村建设、公平与效率等,并总结反思了经济学界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各种看法。

作者通过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探寻中国近代由盛转衰的原因。为什么19世纪之前,中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而现代则落后欧美,作者给出了视角新颖的解答。中国的衰落,可在科举制上找到根由,而民族复兴的感情又源自儒家文化。“中国的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等的学习,因此,中国也就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迅速由领先变为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接触西方经济学知识,很多人信奉“最小政府”,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但这需要有个前提,即市场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小政府’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政府有能力、有必要发挥适当的作用:收集和提供信息、协调、对企业进行外部补偿。

《解读中国经济》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自生能力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书中对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渐进式改革、东亚奇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诸多问题的探讨。

该书虽然是对中国经济的解读,但内容不仅仅限于星星点点的经济问题,而是全方位、逻辑连贯地解读中国发展问题。对合作化运动、城乡户籍隔绝制度、地区粮食自给自足等问题,作者都细致准确地概括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制度的起因与演变历程。

林毅夫,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

3、八次危机、温铁军、东方出版社

简介及推荐理由:该书是温铁军及其科研团队长期努力开展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成果之一。它从崭新的角度传递了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中国自1950年以来经历的主要危机及其克服的办法,总结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路径,展示了中国如何成功实现软着陆,并利用危机进一步发展。

该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真实发展经验进行了去意识形态化的解读,指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该书第一部分概述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第二部分为研究团队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进行的几次闭门会议记录与简报。

作者及其团队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作为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线索。在官方“政治正确”的主流话语框架内,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中国不会存在所谓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危机”。不过,作者反复强调在这分析过程中要“去意识形态化”,让历史进程回归它本来的面貌。作者在文中引述的原话明确表示:新中国成立后有过“新式国家资本主义”。而理顺了这个发展逻辑,中国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也就不可避免。化解每一次危机所导致的后果,又为下一轮经济危机周期埋下伏笔。而为解决危机所采取的手段,则共同组成了真实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以“去意识形态”的视角分析问题,所以不同于主流学界将时代和改革开放时代割裂开来,而是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来解读。在这样一个新颖的全景视角下,作者进行了许多概念上的创新。例如,新中国以来的“4次对外开放”,3次“圈地运动”,“内生性”危机与“输入型”危机,“盎格鲁-美利坚”模式与“莱茵”模式等等。这些概念创新让人们认识到后人为解决危机而对前人经验的各种“路径依赖”,并由此生发出整体性地分析中国经济变迁的必要性。

最后,温铁军作为关注“三农”问题的学者,也摆脱了经济理论分析中常见的“城市中心主义”,而以城乡互动的角度来解读危机。作者分析指出,8次危机的化解既有“软着陆”也有“硬着陆”,这取决于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三农”(农民农村农业)能否有效吸纳危机中城市转嫁的“制度成本”。






下一条:威廉希尔中文网站召开2024届毕业生实习动员会

关闭

威廉希尔中文网站 版权所有